提取史料族谱传说信息 考略先祖的栖迹与行踪
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吴氏委员会 吴松江
笔 者祖家是仙游郊尾吴厝,在寻根问祖中,常有一些使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即是:“本村吴姓一族究竟是在什么年间,从哪个地方迁徙而来的?”“为何常有闽南一带 的人到我们这里来认祖?”等等。由于本村只有后代一支的中厝房族谱,而本宗总族谱流失,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还真有点为难。前段时间在查阅本镇各村吴姓概况 资料时,笔者忽然顿悟到一个能粗略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从史料、族谱或本村的轶闻传说中去提取相关的信息,从中寻找先祖栖迹行踪的蛛丝马迹,尽可能 地把其行踪的时间与地点圈定在某一个小范围之内。
所谓的轶闻传说,乃是指对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真实而又有趣的传闻,但又无从正式考证。每个村庄里都有一些上一辈人流传下来的轶闻传说,这些轶闻传说中都隐含着许多有用的信息,可以供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选择参考。现就以已记载的仙游郊尾史料及其所附的轶闻传说和吴厝中厝房族谱等资料为例,来说明将如何提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以考证自己祖上大致的来处与行踪。
仙游《郊尾镇志·风俗宗教》中所附的一则“轶闻掌故”:
下申厝(今属新和村)富翁四哥姐(真名失传),原家贫如洗,生计艰难。其家祖传针灸技术高明,针到病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八月的一夜,四哥姐偶然出门,看见有一病人倒在路旁,他出于救死扶伤的热忱,将病人扶回家,用针灸救治。病人脱险后,告诉四哥姐:“吾是漳州人氏,有社会银薄,内中注明‘八月十五日夜,月出凤谷尾,银在石坊尾(指陈经邦墓前石坊)’。曾来三次不得,一次来,八月十五日,下雨;二次来,八月十五日,夜中云;三次来(即这次),突然腹痛难当。幸得恩人解救脱险。看来这银我是不该得了,就将银薄送给你,以表救命之恩。”四哥姐按银薄示意掘出大量银元。他发迹后,置农田1000亩,不隔丘。建住房三间厢十八座,用大砖砌九十九口水井。至乾隆年间,农业衰败,还将靠近崙头的二十八亩芦苇地,送给崙头某人,后来芦苇地开出良田。
先 把此段轶闻掌故中的历史地理背景介绍一下:轶闻中提到的“凤谷”,乃指下申厝自然村东面所背靠的凤谷山。凤谷山由主峰和在前稍低两个峰峦组成,由于主峰形 似尖头朝天的凤凰,前头两个峰峦形似凤的翅膀,所以明万历国师陈经邦看中这一“凤凰朝天”的风水,就把坟墓筑在山麓底下一处锥凸起来称为“凤尾尖”的地 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陈经邦去世后在此下葬,在其墓前300米处 竖一石坊,正、背面分别刻“皇明钦赐祭葬”和“清明硕辅,特旨存问,昭代钜儒”等字。轶闻中提到的“月出凤谷尾,银在石坊尾”,可能有误,应是“月出凤谷 尾,银在石坊顶”。轶闻中的主人翁四哥姐就是依据这两句谜式秘语,悟出了藏银地点,即是在八月十五夜,月轮正好升在凤谷山的正顶尖之时,石坊牌的顶端在月 照下投影处,便是埋银的藏处。
在上述的轶闻中,我们所需要提取的所需线索信息有如下几点:
所 需线索信息一是:下申厝是吴姓聚居的小村落。据另类版本传说,是说那位漳州人之所以要把银簿转送给四哥姐,不仅仅是因为感恩,还有一层重要的原因,即是当 他听说四哥姐姓吴,他感叹说:“看来这祖上的银不该为我所得的,原来祖公是要通过我来传送这银簿,难怪我来三次时,不是天时不让,就是让我自己生病。这是 天意呀!”原来他也是姓吴的,于是就将银簿的谜式秘语告诉于四哥姐,将藏银让他去得。
所 需线索信息二是:寻找藏银的是吴姓漳州人和陈经邦墓前石坊。前者可以确定当地吴姓祖公迁徙的栖处地点,后者可以推测其迁徙的大概时间。既然吴姓漳州人的藏 银簿是从祖上传来的,说明其祖公曾是栖居在下申厝这一带地方,而且还生活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这样他才能摸清“月出凤谷尾石坊投影”的规律。建陈经邦墓前石 坊的时间,起码是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陈经邦去世以后,为此可以推测其迁徙到漳州的时间不可能早于1616年。
所 需线索信息三是:藏银方式和银簿中的谜式秘语。说明其祖公是个大富户,而且还是个具有天文知识的学者。正如埃及金字塔中的一狭室中,每当冬至时分,阳光便 能正中直透在室中某位置似的,他埋藏银两时,正是选择凤谷山和石坊这两个始终不变的固定物作为参照物,八月十五夜月在山顶端之时,当月照将石坊顶端的影子 投射在地面的位置,来作为其埋银之处,这个记号千古不会改变的,只要子孙解开这个谜式秘语去寻找,肯定能找得到这个准确位置。他之所以要作谜式秘语秘传于 子孙,就是使藏银不让他姓人家所得。
从上述三个所需的线索信息中,我们不妨作个简单的整理,并给予合理的推测探考。即是一户有学问的吴姓人家,家资巨厚,曾栖居在仙游郊尾东边凤谷山下的下申厝附近一段时间后,由于某种原因,也就举家迁徙到漳州,迁徙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之后。直到清康熙年间,这富户的子孙就持着其祖秘传谜式秘语银簿,来到郊尾陈经邦墓前石坊来寻找藏银,由于天意所致,来三次而不能得,他也就顺天意地将银簿中的藏银秘语告诉其同宗的救命恩人,让其所得。
根 据这个史料所记的轶闻,进行合理推测探考之后,也就不难解释了“为何常有闽南一带的人到我们这里来认祖?”这个问题了。不过,这里却存在一个疑问,即是当 时整个郊尾地方仍处于荒芜地界,尚未大规模开发,怎能会有如此大宗银两埋藏在石坊下?《郊尾镇志·自然环境》中关于郊尾境内“地貌变异”的记载:“境内的 石牛溪、后连溪、田头溪,在古时候均为海湾,海潮涌入湄洲湾后,潮水进至境内,潮汐复流15公里。早在宋代,芹林、盖南、后沈、长安、郊尾、染厝、阮庄、旸谷、沙溪一带,均为船舶集中停泊地。后来,由于水土流失(实际是地壳的升降引起的),有的船只被埋进6~10米 深的地下,海潮逐渐退出,海湾变成桑田。”从这一历史记载中可知,宋代时郊尾境内那些海拔低的地方仍处在水中。正因为此种原因,导致了整个香田里(明清时 期郊尾和莆田华亭的总称)境内许多土地迟迟不能得到利用和开发。在当时郊尾如此环境下,境内不可能突然冒出如此巨富且是知识丰富有学问的人家,这只能说明 这户人家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的。
根据《郊尾镇志·居民》中对郊尾镇人口源流的统计:迁入境内的人口,唐代有王、戴二姓;宋代有阮、蔡、邱三姓;元代有黄、丁、许、傅四姓;明代有陈、杨、吴、欧、林等十九姓;清代有刘、郑、王、沈等十三姓;民国时期有周、江、史等二十六姓。
从这一史料中可以看出,郊尾境内在明代前后的人口源流差别相当大,如何解释之?这其中定是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历史变故,才导致迁入郊尾的人口骤然增多。
经查阅莆仙历史资料发现,原来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季,倭寇攻占兴化府城长达六十天,铁蹄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血流成河,仅被林兆恩(1517-1598年,号龙江,莆田人,奉三一教主)收埋的尸体就有三万多具。所以,居住在莆田以及秀屿周边的富户,为了躲避倭患,纷纷外逃。[注]
看来郊尾地区在明代迁入的人口突然增多是跟莆田这次倭难必有很大的关联。查到这里,笔者突然记起自己祖家的吴厝中厝房族谱中也有“明嘉靖年间”一个时间记载,即是:
明嘉靖年间,吴家祖厝原居于石坝东面楼仔(现郊尾镇政府所在地前靠西一百米左右之处)。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当朝国师陈经邦选地造墓,因墓穴门前的楼仔厝当冲,被迁移到现今吴厝岭地界,特请地理先生胡全(陈经邦的风水先生)相地建宅。
这中厝房族谱中有两条可取的线索信息,即是“明嘉靖年间”和“楼仔”。
就 是因为“明嘉靖年间”这个时间,使笔者一下子就跟“嘉靖年间莆田倭难”的历史大事件联系在一起。而“楼仔”这种厝式,一下子就跟上述埋银在石坊下的那家富 户相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富有人家才能盖“楼仔”(即二层楼房),在那时代是很罕见的,说明本家祖公也是富户。吴厝祖公原居的“石坝东面楼仔(现郊尾镇政府所在地前靠西一百米左右之处)”地点,与下申厝相距只一、二百米之远,两家都是姓吴,难道这两家是同时携带着巨厚的财产从他处迁到郊尾的?《郊尾镇志·居民·人口》的“姓氏渊源”中对吴姓的记载是:“吴 祖籍延陵郡。延陵衍派,明代由惠安后吴、莆田城关和仙游慈孝里迁入;东山衍派,明代迁入;官庄衍派,清代迁入。” 其中就有从莆田迁入之说。不过,下申厝吴是东山衍派,吴厝吴则是延陵衍派,而那位埋银后迁至漳州的大户人家究竟是属于吴氏的何衍派,不得而知。若也是延陵衍派,则上述的推理也就能成立。
可 是,据吴厝上辈人说,祖公是从闽南迁来的,作为后代,笔者当然也接受这种说法。不过,就在前几年,莆田市吴祭委员会负责人吴永坤曾问过笔者,说是晋江有人 到莆田来查询了解,他们的祖公墓是在郊尾一个叫什么湖的地方,要求笔者能协助调查。当时笔者马上记起自己祖家中厝房族谱记有“吴厝祖墓是建在郊尾埕边村尾 湖厝边”这一句,当场就给予肯定的回答。现在回想起来,若是晋江吴姓的祖墓真的是在郊尾埕边尾湖地方,那么这倒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有价值的证据,说明闽南吴 姓是从我们这里迁徙开支去的,以前“祖公是从闽南来的”的说法只不过是上辈人的口头流传,而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以证实。而且,吴厝上辈人也流传说,常有 “下南兄”到我们这里来认祖,“下南兄”是本地对闽南人的尊称。这个流传说法,却又支持了“闽南吴姓是从我们这里迁徙开支去的”这个观点。权衡之下,只能 信服证据。
总 之,经史料、吴厝中厝房族谱和《郊尾镇志》的轶闻传说中提取信息进行推理探考之后,笔者基本上倾向于这样的一种看法,即是郊尾吴厝的祖公应与曾在下申厝埋 银后迁到漳州的吴姓富户一样,很有可能是在嘉靖四十一年莆田倭难之后,举家迁徙到仙游郊尾的。这是个人看法,不代表祖家人的意见,特此说明。
[注] 游心华,福建莆田游氏源流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