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荣耀

吴三桂称皇图快乐的历史隐情

对于当不当皇帝,开始,吴三桂还没有心思考虑这个问题,但经不住左右将吏的反复劝进,念及自己已是暮年之人,何不趁此称帝,也不枉五年的征战!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已到山穷水尽地步,再行称帝即位,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不过是使自己图个快乐罢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初期的胜利迅即消失,局势变化之大,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不断的失败,不断的背叛、逃亡、投降,各种坏消息,几乎天天、每时每刻都送到他的面前,这同几年前捷报飞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战争形势开始发生战略性的转折。清军在经过短暂的退却和防御后,很快恢复了常态,在东南和西北两翼战场转入了进攻。康熙十 五年六月,首先降服了王辅臣,西北叛军顷刻瓦解,四川叛军被逐回老巢,奄奄待毙;次年十月,耿精忠被迫投降,福建底定,台湾郑军被逐出大陆,盘踞江西、浙 江的叛军亦告分崩离析。东南地区尽为清有。

在解决了西北和东南的叛乱后,清朝统治集团从全局重新部署。对吴三桂展开战略大包围:从东西两线逼湖南,向两粤进军,切断三桂的后路。同时,在内线即湖南战场,调兵遣将,准备发起总攻。同三桂实行战略决战的时刻正在迅速来到!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必须先解决两粤的问题。在广东方面,清军进展颇顺利。这实赖尚之信的配合与协作。他表面上投靠了吴三桂,实则以图自保。三桂对他并不放 心,派了他信任的冯甦任广东巡抚、董重民为两广总督,授意他们控制和监视尚之信。但之信不为三桂出一兵一卒,也不跟清军交战,而是静观形势的变化,等待时 机,迎接清军入粤。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耿精忠刚降后,尚之信看到清军形势好转,时机成熟,就派人携带他的一封密信,前去和硕简亲王喇布军前“乞 降”。圣祖下敕谕一道,赞赏了他的行动,谅解他暂依三桂,实出不得已,“因事出仓促,致成变异”,他对之信“深为恻悯”《清圣祖实录》,卷 64,15~16页。,完全不计以往之事。又过了三个月,即康熙十六年三月,形势进一步好转,之信再次上“密疏纳款”。圣祖得报,立催康亲王杰书“速进广 东”。经王大臣会议,责成“镇南将军”莽依图率部入粤。《清圣祖实录》,卷66,4~5页。

莽依图于四月二十四日自江西赣南统兵赴粤。二十九日,抵达江西与广东交界的南安(江西大余),叛将严自明献城降。清军进入广东,取南雄(今仍名),直抵韶 州(广东韶关),假降孙延龄的傅弘烈“迎降”。《清圣祖实录》,卷67,4页。尚之信即于五月四日率省城文武官员及兵民“归正”,特派他的弟弟尚之瑛代表 他到韶州“迎接王师”。圣祖便把尚可喜亲王爵给他承袭《清圣祖实录》,卷67,9页。,赐金册,其文曰:

……后粤东煽乱,平南王尚可喜自闻兵变,忧郁成疾,始终未改臣节,逐致殒逝。子之信感戴国恩,克成父志,屡次密奏,约会大兵进粤,率在省文武官吏及士绅军民倾心归正,市肆不惊,恢复粤省,绥定疆,忠贞可嘉,劳绩茂懋著。特命尔之信袭平南亲王,锡以册宝。

尔其承兹宠命,益茂勋庸,钦哉。《尚氏宗谱》,卷2,“大房”。

顺便指出,这份册文《清圣祖实录》失载,迄今仍保存在《尚氏宗谱》里。清官方修史有意删除,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尚之信后来被定为“三逆”之一,而册文的内容是对其定逆案的否定。幸好《尚氏宗谱》保存了册文,这对我们揭示尚之信“逆案”的真相大有益处。

由于尚之信采取主动行动,率先归正,广东文武大吏纷纷投诚。原任两广总督、与之信一起“从叛”的金光祖,密约心腹,杀死叛将雷孚言;逮捕三桂任命的总督董 重民,“决意归正”。《清圣祖实录》,卷67,9页。被三桂任命为广东巡抚的冯甦,早与之信“协谋归正”,受到朝廷嘉赏,重新任命为刑部侍郎。接着,原任 高、雷总兵官祖泽清也率所属官兵投诚……《清圣祖实录》,卷67,12~13页。

尚之信和地方大吏主动投诚,广东省内已叛的将官不再抵抗,马上准备投降。所以,清军在广东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就消除了叛乱,圣祖对此深表满意,说:尚之 信“素怀忠荩,思报效国家,朕已知之,举广东全省归诚,民免汤火之患,深为可嘉”《清圣祖实录》,卷67,14页。。之信“归正”是真诚的,有一件事很说 明问题。原潮州总兵刘进忠于六月降后,故态复萌,暗中与吴三桂勾结,把康亲王杰书招抚的檄文送交三桂,“召兵自救”。此事被尚之信发现,密报朝廷,引起圣 祖警觉,指示兵部:“刘进忠心怀诡谲,非实意归诚,可檄康亲王密为之备。”《清圣祖实录》,卷67,10页、18页。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之信提供的情况 是可靠的。仅此一事,已表现出之信是忠于朝廷的。圣祖对之信亦完全信任,指示他如广西也能“反正”,可率兵分三路进剿吴三桂。随后,圣祖作了进一步部署, 命简亲王喇布取衡州、莽依图取湖南、尚之信等取广西。《清圣祖实录》,卷67,19页。

清军进粤,尚之信归清,深深地震动了三桂,他感到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为巩固后方,他派出七员大将,统率三万人马进至湖南与广东交界 的宜章(今仍名),企图分兵进攻乐昌(广东乐昌)、南安(江西大余),夺占两城,进而夺韶州(韶关),控制交通线。韶州居五岭之脊,是江西与广东的咽喉之 区,为兵家必争之地。三桂大将马宝、胡国柱等率领劲兵数万,于七月五日向韶州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攻势猛烈,志在必得。清军统帅“安南将军”舒恕急遣副都统 赫勒布率满汉官兵赴援。圣祖闻报,指示命令到日,尚之信与“镇南将军”莽依图等速率兵赴韶州,舒恕亦相应应援,必保韶州,不得丢失。《清圣祖实录》,卷 68,5页。

莽依图等接到命令,不敢怠慢,自广州率清军翻越大庾岭,疾趋韶州,两广总督金光祖也遣标下兵二千增援。莽依图抵韶州后,观察地形,以城北为冲要,筑土墙, 每夜从城上悄悄缒卒出城,浚壕通水,并遣一军据守白土村,以护卫广州饷道。从七月至九月,吴军日夜攻城,均未得逞。胡国柱等担心清援兵四集,于九月二十四 日夜率部万余渡江,至江西岸,断清军水运,列营莲花山,居高临下,向城内发炮轰击,城墙尽坏,清军退保土城固守。正在危机时,江宁将军额楚率援兵赶到,与 莲花山叛军对垒。额楚率援军向吴军发起进攻,莽依图趁机从城内杀出,内外夹击,横冲吴军营寨,连破四营。九月二十八日,马宝等弃帽峰山,大败而逃。江西岸 吴军也被迫弃营潜逃。清军乘胜追击,至乐昌的风门澳,三路攻击,把吴军杀得大败,恢复仁化县,而马宝等逃奔衡州去了。韶州一战,驱除了三桂的势力,广东全 省的形势得到了进一步稳定。以上参见《清圣祖实录》,卷69,22页、27页;《圣武记》,卷2,77页,《庭闻录》,卷5。于是,额楚等奉命据守韶州, 莽依图以部属八千人马,同新任命的广西巡抚傅弘烈平定广西,令尚之信出藩兵三千助战。

由于尚之信迟迟没有发兵,也没有为莽依图部准备船只送到梧州,致使原定之信、莽依图与傅弘烈会师的计划未能实现。弘烈便独率所部万余人马展开军事行动,先后克取了广西重镇梧州、浔州(桂平)等地,所向奏凯。

三桂不能得志于广东,便“悉其骁锐,俱向广西”《清圣祖实录》,卷71,15页。。他于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六日来到衡州,亲派马宝取道宜章,进入广西富川 (今仍名),派其孙吴世琮等至桂林,诱杀孙延龄(时马雄病死),占领了桂林。三桂的意图,在于巩固湖南后方,此为保守湖南的战略的一部分。

清军统率部认为,“平定广西,扫荡云贵,关系紧要”。因此决策进兵,迎战叛军。《清圣祖实录》,卷71,3页。此时,傅弘烈部尚在梧州,奉命与莽依图邦联 合取平乐(广西,今仍名)、桂林,正面迎战;尚之信、将军额楚、都统勒贝等进攻宜章、郴州(湖南郴县),从后夹击,使吴军首尾受敌,不能兼顾。《清圣祖实 录》,卷70,17页。十二月十八日,傅弘烈从梧州出发,莽依图于二十日率师由封川(广东封开东侧)进兵,两路会师于贺县(广西贺县东侧),进取平乐。 《清圣祖实录》,卷71,3页。

三桂得知清军取广西,立即增调精兵,厚集兵力,全力固守广西。清军已感吃紧,吁请增援。圣祖即遣驻韶州的将军额楚、勒贝等速赴广西,令尚之信亲率将士前 往,接济大军。据之信报告,他原奉命进取宜章,郴州、永州,行至清远,因为接到警报,遂撤回广州,又以“海贼”突犯,他的“官兵有限,不能分应”。圣祖不 允,指出:“深入广西,事机所系甚重,且广西早定,则湖南之寇不敢自存。”督令之信将沿海地方交赖塔防御,亲往接济广西大军,“毋误军事”《清圣祖实 录》,卷71,16页。

康熙十七年初,莽依图、傅弘烈等进抵平乐,将城围困起来。吴世琮率吴军五千,分水陆来援平乐,与清军夹江立营寨,迅即渡桂江,先攻绿营兵。傅弘烈与都统王 国栋率军接战,寡不敌众,被吴军击败。适值江水泛涨,莽依图所部满洲八旗兵不能渡江,眼看绿旗兵溃败。吴军又占据河道,清军粮饷不济,他自感孤军不能久 留,撤至中山镇,再退至贺县、梧州,就饷于德庆。圣祖接到报告,再次下令尚之信发精锐万人,多备火药,火炮,速往广西应援;令赖塔会同耿精忠选藩下兵千人 与刘进忠部五千人,交与都统马九玉疾驰广西,由莽依图、傅弘烈指挥,“并力破贼”以上见《清圣祖实录》,卷71,26~27页。参见《庭闻录》,卷 5,12~13页。。之信提出,他如去广西,恐叛军再犯浔、梧两城,而且高(州)、雷(州)、廉(州)三郡初定,人心不稳,不得不驻广州,以应意外之变。 圣祖允准,不必亲往广西,可速发万人精锐增援,《清圣祖实录》,卷2,7页。同时再调将军舒恕自江西赣州、额楚自肇庆兼程向广西进兵。  
 

正当圣祖调兵增援广西时,吴军及广西叛军趁平乐战胜,大举反攻,把清军已收复的浔州等郡邑陆续夺回,至三月,仅存梧州一府了。二十二日,已投诚的高雷总兵 官祖泽清又在高州(广东高州)复叛,广东震动。圣祖对反复无常的祖泽清痛恨已极,命尚之信亲征,授权除掉他。《清圣祖实录》,卷72,18~19页。尚之 信奉命,与副都统额赫纳等于四月十一日抵电白(今电白东),大败叛军,城被攻克。祖泽清闻讯,乘夜逃跑。十九日,恢复高州,招降雷州。

清军在广西再次得手,进展很快。而且孙延龄已被三桂杀害,另一主要叛将马雄刚刚病死,叛军无首,人心惶恐,给清军的进攻造成了有利的条件。不料清军又连连 失利,主要原因,除了双方众寡悬差,还因尚之信迟迟不出兵,莽依图观望不前,特别是在平乐临战之时,他遥驻桂江北岸,以江水湍急,不敢渡江,畏难而止,又 不经报告,擅自后撤,一直撤到梧州,还以粮饷不足,直撤到德庆,致使清军动摇,所得城镇如贺县、昭平等地都得而复失。吴军得势,广西形势又出现了反复。 《清圣祖实录》,卷72,11页、22页。

清军在广西由进攻暂时变防御,固守梧州,待机反攻。吴世琮率数万吴军继续追击清军,渡左江,逼近梧州地区。傅弘烈孤军奋战,先后在梧州附近的贺县(今贺县 东南)、藤县(今仍名)展开激战,清军又接连失利,吴军以水陆三路进逼梧州。尚之信率军赴援,于康熙十八年正月,会同弘烈、莽依图诸军,在梧州城下,三路 夹击,大败吴军。清军乘锐奋进,长驱入桂林。吴军转而围南宁。此城原为叛将马雄所据,他病死后,其子马承荫降清,仍守南宁。吴世琮围攻数月,眼看将城攻 陷,幸亏莽依图等倍道来援,才免使城陷。吴世琮挥军同清援军展开大战。莽依图以额楚前锋兵冲击,他与舒恕自后挥大军继进,预伏精兵于山后,截其归路。莽依 图指挥得宜,加之满汉军奋力攻战,终将吴军彻底击溃,吴世琮负重伤而逃。南宁解围,广西全省收复。《圣武记》,卷2,79页。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清军从战略上已实现了对吴三桂的外线大包围。这就是从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的东南沿海至南部,形成了半圆形的包围圈, 而西北王辅臣归降,与南部诸省又形成南北进逼的态势。至于四川叛军,已被清军切断了它与吴三桂大本营的联系,陕西汉中、兴安的叛军局限一隅,处于清军的严 密监视之中,束手待毙。

在基本完成对吴军的外线包围后,清军在内线开始向湖南推进,仍取南北夹攻之势:北以岳州、长沙为攻击重点,南则从广东、江西进兵,目标取衡州。康熙十六年 十一月三日,“征南将军”穆占率部进至江西永新(今仍名),矛头直指临近江西省前湖南的茶陵(今仍名)。它是“江西门户重地”《平定三逆方略》,卷 36,20页。,“江西通省、所系维在茶陵”《清圣祖实录》,卷72,3页。。夺取茶陵,便可打开通向湖南之路。三桂于十一月六日进驻衡州(湖南衡阳)。 茶陵位衡州之东,两地距离甚近,有水路之便,从茶陵乘船,顺洣水而下,经攸县,进入湘江,转向南行,可直入湘江之畔的衡州。因此先取茶陵,可威胁三桂的重 镇衡州。十一月十四日,穆占领兵自永新进兵茶陵,守城的吴军已弃城逃跑,清军不战而得。穆占得茶陵,马上命令都统宜理布等领兵追剿,吴军已奔入茶陵北,洣 水岸边的攸县城(今仍名),据河岸迎战,清军奋力冲击,夺取城门,吴军弃城而逃。此役歼灭吴军四千余人《清圣祖实录》,卷70,9页。。三桂一失茶陵、攸 县,很快陷入困境,“馈饷不给,军士胥怨,民多远避。”《清圣祖实录》,卷71,3页。十二月十四日,都统觉罗画特等率清军攻克了湖南北部、邻近江西的平 江(今仍名)。平江处岳州与长沙之间,清军可南可北,从中可断吴军南北联络。《清圣祖实录》,卷71,2页。

清军从茶陵、攸县打开了从湖南的东南部进兵的缺口,并迅速扩展战果,加大缺口。穆占取茶陵、攸县后,遣兵攻取了茶陵南的酃县,斩获吴军总兵、副将等十余 员。《清圣祖实录》,卷71,4页。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前后,穆占连续攻克湖南郴州(郴县)、桂阳州(今仍名)、兴宁(资兴)、宜章等城镇, 招抚吴将总兵官王育民等人,收复临武(今仍名)、蓝山(今仍名)、嘉乐(今仍名)、桂阳(前一桂阳为州,此一桂阳为县,今汝城)、桂东(今仍名)等五县, 再进兵至永兴(今仍名)。《清圣祖实录》,卷73,4~5页。茶陵等十余个州县城,都在湖南东部、东南部至南部地区,已连成一片,与江西、广东、广西诸省 临近,道路已经打通,清兵可以畅通无阻地由这些省境源源不断地进入湖南。清兵已占领的这十余个城镇,决意守住。统帅部不惜派驻重兵,这对即将发起向湖南的 总攻击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到茶陵为军事重地,将军穆占派驻满汉兵,“有满兵每佐领四人”及总兵官赵应奎与穆占所领的湖广绿旗兵,还留下简亲王喇布兵的一 半,“为数不少”,约计在万人以上。其他地方也都拨出强兵劲旅据守。《清圣祖实录》,卷73,4~5页。

清兵已在湖南东与南部开辟战场,建立了稳固的据点,正在衡州的三桂已处于清军的进逼之中。三桂的危亡正日益逼近!

吴三桂在军事上的接连失利,导致内部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内部核心不和,互相倾轧。三桂的心腹大将高得捷《清圣祖实录》写作“高大杰”,《庭闻录》写作“高得杰”,也有的写作“高大节”。,跟韩大任之间的矛盾,最终招致兵败,或死或降。

高得捷十分骁勇敢战,通晓军事,所将部卒都是精兵,临战向以少击多,是三桂的一支劲旅。康熙十五年二月,他奉三桂之命,率数万之众进攻江西重镇吉安(今仍 名)。此时,清军正以全力进攻江西萍乡、袁州(宜春)两处要地。三桂便乘此空隙,对吉安发动了攻击。仅数日,高得捷便将吉安攻陷。吉安对清军“关系最 重”,圣祖严令夺回。《清圣祖实录》,卷59,28~30页。清重兵攻吉安,高得捷“死守”,至六月,清军“尚未克复”。《清圣祖实录》,卷61,15 页。一次,得捷只率百余骑出战,竟把清军杀败!《庭闻录》,卷5,8页。

高得捷夺取战略要地吉安,切断了江西通广东的道路,迫使江西清军无法进入广东。他能战能守,不愧称一骁将!与得捷形成对照的是,三桂的女婿夏国相防守萍 乡,于康熙十五年二月十六日,被和硕安亲王岳乐统帅的满汉大军攻破十二寨,歼灭万余人,他本人弃印败逃,将萍乡丢给了清军。《清圣祖实录》,卷59,31 页。参见《文献丛编增刊》,“清三藩史料”6,5页。他失去萍乡这一战略要地,损兵折将,弃印而逃,本当重治其罪,三桂竟宽容,仅削去两级了事,引起内部 强烈不满。

更严重的矛盾,在高得捷与韩大任之间日益尖锐。大任职位本在得捷之下,起初尚能奉命谨慎,但他也不甘心居下,得机会就想巴结三桂的权势人物。他们曾在吉安 清副将色勒故宅中获取窖金数万两,大任将此事报告了胡国柱。他就给得捷写信,说:“我兵缺饷,公所得窖金,可借支佐军。公立大功,何患不富!他日将百倍偿 还。”得捷得信,怏怏不乐,恨大任卖己。大概巴结有效,三桂晋升大任为“扬威将军”,其地位与得捷相等,便跟得捷分庭抗礼。得捷深感受辱,郁郁成疾,不 久,病死于吉安。于是,大任独掌吉安兵权。《庭闻录》,卷5,8页。又,《平吴录》、《平滇始末》不载高得捷夺吉安并据守之事,只记韩大任守吉安。此记不 确。据《清圣祖实录》、《庭闻录》所载,夺吉安者,实得捷,至得捷死后,才为韩大任所掌握。 


获取短网址


分享到: 

暂无评论
    厦门吴氏宗亲会,厦门吴氏宗亲会,厦门吴氏宗亲会,厦门吴氏宗亲,吴氏寻根,吴氏文化,厦门吴氏最新动态,吴氏族谱

    厦门吴氏宗亲会-厦门吴氏宗亲会

    厦门吴氏宗亲会,厦门吴氏宗亲,吴氏寻根,吴氏文化,厦门吴氏最新动态,吴氏族谱,厦门吴氏宗亲会